2025年11月12日13时30分,武汉大学罗积勇教授在文澜报告厅为传媒艺术学院2025级新生举办了一场以“黄鹤楼古对联的写作范式和文化传承意义”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围绕黄鹤楼对联的创作手法与文化内涵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罗教授首先从黄鹤楼的历史地位谈起,指出自明代以来,黄鹤楼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与官员登临送别的重要场所,因而留存了大量诗歌与对联作品。现存黄鹤楼古对联约有千余副,罗教授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类讲解,系统阐述了对联的写作范式。

罗教授指出,黄鹤楼对联中存在着特有的写作模式,这些模式有的比较具体,如“江”“楼”对写、“楼”“鹤”对写、“江”“鹤”对写等。而“楼”“鹤”“江”均可与“笛”对写,并借“笛”这一意象串联起与黄鹤楼相关的各类人物及其思想情感。罗教授进一步阐释道,“对写”是指上下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同一主题,从而营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的意境。他还指出有些对联的意境可通过动画形式进行视觉呈现,如清代袁太华所撰黄鹤楼联:“抱郭江流,触耳似闻仙笛弄;凌霄楼起,举头仍见白云飞。”江流是横向的,其涛声荡出的音符似仙乐飘散;楼与云是纵向的,登楼、抬头、观云也可借助动画手段渲染出一举冲天的气势。罗教授的描绘为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与影像传达方面提供了有益启发。
罗教授进一步指出,黄鹤楼古对联中有不少中长联,内容较为丰富,但仍可通过精细分析找到其表意的中心和重点,从而可以发现更抽象的范式,如“时空模式”、“风景对历史模式”和“虚实模式”。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罗教授着重探讨了古对联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他首先剖析了“笛”意象的文化内涵,指出“古今风月”“酒意诗情”“怀旧思乡”都可借“笛”意象来传达。这一意象融合文学与艺术,承载民族精神与地域风情,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思亲念故、怀乡爱国的高尚情操。
接着,罗教授分析了黄鹤楼古对联的励志功能。登上黄鹤楼后,必四望远眺。但远眺所产生的情感并非只有惆怅,它也可以是激昂。他以清末张之洞的黄鹤楼对联为例:“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上联回顾历史,点出江汉乃建功立业之地;下联放眼世界,表现出开放图强的豪情。这类对联至今仍具教育意义。
罗教授指出为升华黄鹤楼的文化意蕴,古代对联作者往往采用借用典故的办法,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原本是王之涣写鹳雀楼的,但在“问黄鹤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层”这副对联中,就被借用来写黄鹤楼,同样贴切而励志。
随后,罗教授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对联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如黄鹤意象所体现的“归去与归来”,暗含人生得失观。他鼓励同学们深入体会黄鹤楼古对联的文化意蕴,以此提升人文修养,学会以艺术的视角观照人生。
讲座最后,罗教授祝愿同学们“跟着对联走,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同学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进步、勇攀高峰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