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对英语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重内涵的讨论

作者: 时间:2023-04-04 点击数:

2023315日,武汉晴川学院外国语学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后亮教授在教1-202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重内涵——基于对英文学科百年发展历程的反思”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张秀芳院长主持了讲座,全体教职工和部分优秀学生代表参与了学习交流。

此次讲座内容上主要涵盖两个方面:英语文学批评的百年历程、跨学科研究的三层内涵及面临困境。

陈后亮教授首先介绍了“学科”这一概念,指出探究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功能的必要性。陈教授进而梳理了过去百年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他指出,1920年以前属于文学研究的前学科时代,强调文学批评的功能,但研究对象和方法模糊,学科体制缺失;20世纪前半叶是学科专业化时代,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得到明确,研究也更加体制化,但这一阶段的文本研究方法无法为其学科合法性提供充分辩护;20世纪后半叶进入跨学科时代,文学批评者广泛借鉴其他学科话语资源,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包罗万象、无所不容,让文学研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批判。

陈教授讲座后半部分聚焦于跨学科研究的三层内涵。第一层内涵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跨学科,即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方法、概念范畴或理论框架。第二层内涵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关注文学外更广阔的社会话题,如生态环境、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移民问题等。第三层内涵则是让文学研究生产出跨学科的知识,发挥跨学科的影响,实现跨学科的功能。针对当前英语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现状,陈教授指出目前的研究并非一种主动选择,而是面对学科竞争压力做出的被动反应。这样的被动选择会带来两种效果。一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念重新激活文学研究,生产出更多以论文和专著为标准的“文学知识”;二是借助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硬科学工具,提升文学研究的“硬实力”,把文学阐释改造成和科学发现一样有说服力的活动,甚至是生产出能够替代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两种效果对于短期内改善当前英文学科的不利处境或许会有所裨益,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它的学科合法性基础。最后陈教授指出,采用跨学科的角度研究文学,目的不是为了替代法学、社会学等“及物”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有趣的思考来深化对社会、历史与世界的理解。

讲座最后,师生们认真分享心得,并就学科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升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积极向陈教授请教。其中,英语系主任路璐老师提出如何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个人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翻译系主任徐威老师对于科研项目的申报提出问题,陈教授针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详细回答,并分享了优秀经验。讲座现场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根据陈后亮教授讲座中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关于申报研究生的疑问,陈老师风趣幽默地借助网络段子为同学们一一进行解答。

在提问环节结束后,张秀芳院长简要而中肯地点评了陈教授的讲座,代表全体师生由衷感谢陈教授的倾情分享,全体师生也以最热烈的掌声结束讲座,期待以后有机会能继续聆听陈教授指导。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