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教授受邀开展讲座——应用型大学翻译人才培养思考

作者: 时间:2018-11-05 点击数:

10月24日下午13:30,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在教2-201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马萧教授进行主讲,马教授为我们带来“应用型大学翻译人才培养思考”的主题讲座。外语学院院长李庆生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外院全体老师和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图为外院院长李庆生教授主持讲座

马萧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先后在《中国翻译》、《现代外语》、《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编、译、著20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为语用与翻译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图为马萧教授正在讲座

讲座伊始,马萧教授就指出大学教育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偏离“人才培养”本位职能、“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错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倒置、标准化严重。接着他分析了外语教育的基本属性(人文素质教育属性、工具属性、专业属性)。之后,马萧教授谈论了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总共有五个:地方特色(与地方对接)、行业特色(与行业对接)、应用特色(与产业对接)、强化专业,淡化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强调实用,淡化研究,结合这些特点,马萧教授提出了应用型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来说,一是双语基本功是根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仍然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基础阶段(一、二年级)要以外语能力培养为主,写作训练要贯穿大学四年。二是翻译能力培养是核心,做翻译,只外语好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和翻译知识。高年级阶段(三、四年级)要侧重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要模块化(分模块实施教学),强调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训性。三是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专业知识是翻译素养的重要部分,是翻译能力的重要补充。适当开设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专业知识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学生对翻译实践的认识,反过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应用型大学不宜过多开设理论性太强的纯理论课程,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四是翻译人才具有典型的“应用”人才特质。

最后,对于应用型大学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马萧教授提出了四大类:(1)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除学校规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外,还应开设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以体现“成人教育”的大学属性。如中国文明史、西方文明史、荆楚文明史、湖北概况等。(2)语言能力课程。外语能力是翻译的基石。在基础阶段一定要打好外语基本功,强化外语能力培养。如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应用写作等。应用型大学可以在语言能力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强调内容导向,创新课程内容的输入,与地方对接、与行业对接、与产业对接。(3)翻译基础课程。翻译基础是翻译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如翻译理论与技巧、笔译基础、口译基础、编译技巧、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工具应用等。(4)翻译实训课程。翻译实训课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的重要课程,是翻译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实训课可分模块、分项目、分阶段实施,采取工作坊形式。可分必修与选修课:必修课为通用课程;选修课可与产业对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而定。如信函翻译、公文翻译、证书翻译、实用文体翻译、博物馆翻译、旅游景点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网站翻译等。(5)翻译实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与社会、市场对接。建立翻译实习基地。

目前我们学校正面临顺应社会发展,朝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马萧教授层层剥丝,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迷茫中的翻译系的老师和同学们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使任课老师明白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也使广大同学们明白了自己要想在求职中脱颖而出,需要下真功夫,打下坚实的双语基本功,也需要了解翻译知识和技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类型的翻译材料加以熟悉。与此同时,也给学院领导制定具体课程的时候一些启示,

在提问环节,马萧教授分享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和“学生如何实习让用人单位喜欢”的看法,并用“志存高远”激励我院学子,热忱欢迎他们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本次讲座。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