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武汉晴川学院组织召开了2025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专家评审会,会议特邀计算机学院院长黄传河教授、商学院荣誉院长何国华教授、设计工程学院院长楚东晓副教授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学校申报书进行了两轮评审。此次评审会以"提升申报质量、培育科研能力"为目标,通过专家问诊把脉,助力学校教师科研水平提升。

1. 专家引领:从"会研究"到"研得好"
评审会上,各位专家结合各自学科领域和评审经验,从课题选题、研究设计、方法创新等维度展开专业指导。黄传河教授指出:"课题研究要聚焦真问题,人工智能类课题既要体现技术前沿性,更要注重教育应用场景的适配性。"何国华教授强调:"产教融合研究需要建立可量化的效果评价体系,避免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楚东晓副教授则从艺术类课题特点出发,建议"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2. 精准指导:一对一提升研究质量
专家们采取"一题一议"的方式,对每项课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腾跃老师申报的《大别山精神融入湖北省高校思政课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专家建议补充量化研究数据;就商学院姚春荣教授的《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这一重点课题,专家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研究方案优化建议;等等。
通过两轮的评审,学校最终遴选出10项项目申报书。

3. 科研赋能: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
此次评审会不仅是项目遴选会,更是难得的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会。通过专家指导,教师们普遍反映在三个方面获得显著提升:一是增强了问题意识,学会从教育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二是掌握了规范的研究方法,避免常见的设计缺陷;三是拓宽了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武汉晴川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办学理念,通过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次申报的10项课题均立足教学实践需求,聚焦学生学习效果和育人成效提升,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动力。学校通过建立"课题研究-教学应用-成效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